靠谱的期货杠杆
作者:蒲凡
智能化配置部分,新车将采用全新12.3英寸全液晶仪表,三种显示模式可供选择,三种色彩变化联动驾驶模式。此外,新款车型还将对手机远程控制功能进行升级,新增亮大灯+鸣笛功能,以及开车门/开关尾门功能。
从之前曝光的测试车谍照来看,新一代“小牛”依旧是超跑惯用的楔形车身设计,整车宽体低趴,掀背式车身和车顶散热窗证明整车依旧采用中置引擎布局,另外,激进的前后气动套件以及夸张的中置排气也极具视觉冲击力。
一条令人意外的热门赛道。
这两年和投资人朋友聊天,总是能听到大家把“一定会出现结构性机会”挂在嘴边。
按照我粗浅的理解,这句话包含着两层含义,一层用来表达遥远的信心,暗示“只要肯找,优质的项目总会有”;另一层用来坦诚信心背后的难度,表示“找到的难度非常大,堪比庖丁解牛”,需要做到“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”。
“一碗用来缓解精神内耗的鸡汤”,这是很长一段时间,我对“结构性的机会”的定义。
但如果你最近跟我聊起这个话题,我可能会给你一些截然相反的答案。因为随着对国内外创投市场的持续跟进,我发现确实有很多意想不到、商业路径没那么直接的赛道,反而表现出了极具反差感的生命力。
今天要分享的就是这样一个案例。近日,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千寻位置”)官宣了最新一轮融资,领投方为北京信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,上海数宇鼎元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、北京市东城区科技创新产业投资基金、青岛中和星耀创业投资基金跟投。千寻位置的整体估值也在本轮融资后攀升至160亿元人民币,成为北京创投市场新晋独角兽。
而推动千寻位置创造这一份瞩目成绩单的赛道,则是一连串你乍听上去很难找到兴奋点的名词:定位、导航、智慧交通。
令人意外的热门赛道
千寻位置成立于2015年,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和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出资设立,定位“互联网+位置(北斗)”,即通过北斗地基一张网的整合与建设,构建位置服务云平台,发展到现在其核心产品“高精度定位服务”已经投入应用到智能交通、无人驾驶、城市管理等领域。
根据今年5月发布的最新数据,千寻位置北斗高精度时空服务的日服务次数超过100亿次,全球累计接入智能设备超20亿台。
同时根据今年上半年,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《2024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》显示,2023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5362亿元,同比增长7.09%,其中高精度位置服务相关收入达到214亿元,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5%。
所以尽管千寻位置暂未上市,不需要定期对外公布具体业绩。但这么一交叉佐证,即使是纯路人也不难估算,千寻位置踩中的是一个数以千亿计的大生意。并且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“赛博化”,线上线下的耦合度直线提升,千寻位置的产品价值还将继续指数级攀升。
千寻位置自成立之后,融资之路也确实一直很顺利。2019年以前,千寻位置分别由两大股东——阿里和中国兵器(旗下子公司中兵北斗)——完成过两轮融资。2019年10月,千寻位置的首轮市场化融资就成为突破“独角兽”的门槛,以125亿元的估值融资10亿,并成功地引进了上海国际资管、工银投资、中国国新控股、国和投资、永徽基金、金浦投资等多家国资机构。
2020年6月,千寻位置完成A+轮融资,吸引到了国新科创基金、国风投基金,工银投资选择跟投。然后就是今天,我们在新股东列表里看到了来自北京、青岛等地的新面孔,估值也抬升到了160亿元。
看到这里您可能会有一种莫名的判断,国家队的扎堆,是不是说明这其实是一个“国产替代”的故事?尤其是卫星、定位这些关键词的出现,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一些更高层面的概念,似乎远远超越了“投资人共识”的范畴。
但事实上,如果对“定位”、“导航”进行检索,不难发现近两年在国外市场,也诞生了许多由头部机构操盘的明星项目。
例如2022年10月,GNSS(全球导航卫星系统)和精确定位技术的导航服务供应商Swift Navigation,就完成过一笔整体规模1亿美元的融资,并将累计的融资金额提升到2亿美元,投资方包括韩国国家队SK Inc、美国老牌早期风投机构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(NEA)、Potentum Partners、FM Capital等等。
在官方通稿中,SK明确表示之所以选择领投,就是因为Swift所拥有的高精度定位解决方案,非常适合汽车、智能手机、机器人和未来智能设备的需求,是他们未来面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的必要选项。
KKR则在2022年11月领投了一家来自澳大利亚的导航技术开发商Advanced Navigation,投资规模为6800万美元(约合人民币4.86亿元),投资方还包括OpenAI的投资方之一Alpha Intelligence Capital。
KKR的亚太区域合伙人Mukul Chawla也进行了与SK类似的表态,他说“随着对自动驾驶技术的需求不断增长,我们很高兴也必须要和这样的团队进行合作。”
2023年9月,行业里最有“风口标识物”特征的软银“虽迟但到”,独家投资了丰田、通用、宝马的导航技术供应商Mapbox,整体投资金额高达2.8亿美元(接近20亿人民币)。
根据介绍,Mapbox此前的主要业务,是为移动端应用和物流公司提供渲染雷达地图以及定位服务。在拿到软银的投资后,Mapbox将尝试引入人工智能技术,探索无人驾驶领域内的业务。
总之这样横向一对比,同时打上了智能交通、无人驾驶、城市管理、商业航天、低空经济等标签的千寻位置,其160亿元人民币的估值显然是一个非常符合市场现状的结果。尤其是再考虑到国内外“智慧化基础建设”之间的明显差异,甚至还显得有点“保守”。
增长谨慎的估值空间
不过老话说了,“适度保守是谦虚,过度保守有话题”。
一个需要注意的是数字,正如上面所提到的那样,实际上千寻位置这样的项目早早地吸引到了国家队的集体入场,并且早在2019年就拿到了“独角兽”的头衔,估值攀升到了125亿。也就是说千寻位置的估值在4年里增长了35亿,年均增长略小于9亿,年均比例大约7%左右。
而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《100亿独角兽破产,投资人集体反思》里提到过这样一组数据,说目前全球创投行业普遍缩紧了风投资金的口子,提高了对初创公司的业务基本面门槛,进入估值重调阶段,进而导致创业公司们不仅获得新融资的时间变得更长、估值增长难度也正在变大——以估值年度百分比变化计算,初创企业的每年估值成长速度已经从速度从14.5%下降到9.6%。
另一个线索是,今年2月,北京产权交易所曾经发布一份公告称,千寻位置或将出现股权变动,原因是中兵北斗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拟转让千寻位置7.7%股权,转让底价约13.08亿元。据此估算,千寻位置整体估值达到169.87亿元。
也就是说,千寻位置的估值增长速度是低于平均值的。
当然,这背后肯定有市场环境不同的影响。近年来美国市场备受“自由度过高”的指责,2021年已经成为了公认的2000年互联网时代后的“最大泡沫之年”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千寻位置的估值成长在数学层面上低于均值,并不是一个很能让人意外的结果,估值能够持续增长已经很不容易。
但估值成长降速的背后就一定是大环境因素下的偶然。一个最直观的例证是,在行业媒体端关于千寻位置的描述发生过数次迭代:
成立之初,千寻位置最常见的企业定位“互联网+位置(北斗)”,基于卫星定位、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提供亚米、厘米和毫米级的高精度位置服务。而到了2019年A轮融资的时候,千寻位置则宣布进行战略升级,公司将从从“精准位置服务平台”升级为“时空智能基础设施”,当时千寻位置CEO陈金培的描述是:
“时空网、计算网、互联网,将组成未来万物智能时代的基础设施……人类每一次探索时空能力的升级,都给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,数以亿计的机器需要时空智能,从而具备与人类相似的时空感知处理能力,并进行自主决策。”
2021年陈金培主动纠正了外界对自己的描述。在一次采访中,他说“千寻位置不是一个硬件服务商,也不是一个单纯的位置服务商”,过去主要的市场是“汽车”,但那都是基于“位置服务能力”,“时空智能的范畴大,可以做更多事情”。
这让我想起去年曾经主持过的一场“商业航天闭门会”。在那场闭门会上,参会者们几乎都毫无保留地表达了自己对“商业航天”赛道的看好,也几乎同步地表达了一个隐忧:资本市场走在了产业成熟的前面,甚至提前了很多年。在这个前提下,资本的耐心可能会更脆弱,进而导致企业越来越迫切地想找到稳定的商业模型。
把千寻位置近两年的经历带入这条共识反推靠谱的期货杠杆,当 “高精度定位服务”成为“结构性机会”的代表,并且是用真金白银堆出来的,那么作为国内“高精度定位服务”行业的领头羊,160亿估值的千寻位置,似乎也到了替整个行业回答商业化问题的重要节点上了。